amjs澳金沙门(中国)有限公司

动态与观点

科技防汛:从治水到“智水”

2021-08-05
浏览量
7568

  “1小时下了北京半年的雨”“1小时降雨量相当于倒下100多个西湖”……进入“七下八上”主汛期,河南郑州等地遭遇特大暴雨,刷新了人们对于洪涝灾害的认知。“治国先治水”, 防洪减灾虽然是个古老的话题,但气候变化、极端天气仍在不断带来新问题。我国在防洪减灾方面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,新时期“治水”出现哪些新变化?就这些问题,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(下称减灾中心)洪水管理与影响评价研究部主任李娜。

  从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

  “河南省7·20暴雨洪涝形势演变及灾害风险分析”“河南省新乡市洪涝灾情遥感监测”“河南省7月21日14时-23日2时中小流域洪水危险性分析”——7月20日、21日河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当日,减灾中心运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开展遥感监测,进行洪水计算与危险分析,形成了多份报告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。

  “这是我国洪水风险管理多年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之一。”李娜介绍,经过70多年努力,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较为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,在法律法规、防洪组织、防洪工程及监测、调度、预报、防汛应急保障以及洪水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就以治理大江大河为重点,以加强工程建设为主,兴修水库、防洪排涝工程,建设蓄洪区,形成了一定的防御能力,目前我国防洪工程设计、施工、管理和建设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;同时在非工程措施方面,建成了集信息采集、传输、处理、存储、服务为一体的预警预报服务系统,先后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、方案预案,防汛减灾工作逐步规范化。

  1998年长江、松花江大水后,我国“治水”思路开始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。“防洪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增强调控洪水的能力,洪水管理更加注重规范人的行为,实现人和洪水共处,包括禁止侵占河道,维持河道的行洪能力和生态环境功能等。”李娜介绍,从2013年起,水利部逐步开展一项基础性工作,编制了全国约50万平方公里重点地区的洪水风险图,为推进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支撑。

  正是在此背景下,减灾中心针对洪灾风险研究了洪水模拟与分析技术、洪水影响与损失评估技术,自主研发了洪水风险分析软件,实现了洪涝全过程耦合计算、洪水危险性特征分析及洪水风险识别和评估。

  从工程建设到“智慧流域”

  无论是防洪工程建设还是预警预报管理系统,其中科技创新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。目前,一大批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在防洪减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

  以减灾中心为例,李娜介绍,减灾中心以洪水风险分析方法为核心,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,形成了完善的防洪减灾技术工具体系,建立了洪水预报预警系统、防洪调度系统、防洪决策支撑系统、洪水分析系统、洪水风险分析系列软件、洪水风险图编制系统等,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得到推广应用。目前,减灾中心研发了多元下垫面信息无人机快速获取新技术、河湖水系岸线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技术、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技术、基于精细洪涝模型的城市洪涝预警调度平台等关键技术,拥有20多件发明专利。

  随着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,今年水利部作出了“智慧流域”防洪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,将在“预报、预警、预演、预案”方面进行探索,为更为科学化、精准化的决策提供支撑。

  “‘智慧流域’是未来科技治水的方向。”李娜介绍,“智慧流域”首先要将全流域的水情、地形、工程等各种因素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化,再利用水文学、水力学等数学模型,精准模拟洪水运动规律,预测洪水的影响,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。

  从紧急避险到居安思危

  今年,河南郑州、新乡、开封、周口、洛阳等地共有1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。“这种特大暴雨灾害,远超现有防御能力。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,在不断刷新人类对洪涝灾害的认知。”李娜表示。

  从全球看,极端天气也愈发频繁。6月下旬,美国西部和加拿大的罕见高温带来了难以扑灭的山火,暴雨引发的洪灾已在德国、比利时等欧洲国家造成人员伤亡。

  “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,需要进一步提升应急预案的科学化和精准化。既要做好常规的流域大洪水的防御工作,也要关注极端事件,比如超标准降雨的专门预案。”李娜介绍,去年水利部已经要求所有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、有防洪任务的县级以上城市都要编制超标准洪水的防御预案,做好超标准洪水的防御工作。面对多发的极端天气事件,各城市也要居安思危,加强洪涝风险管理。

  “未来,防洪减灾要更加规范人的行为,同时要提升各行各业对洪涝灾害的认知能力,提升风险意识,运用先进技术,以推动更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措施。”李娜建议。